第384章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
“大概又是求援信吧,卫国在其西、南,盗跖在其东,齐人再攻其北,也真是难为小司寇了,寡人在他这年纪,还在鲁城里闾斗

呢…”鲁侯自嘲的苦笑了一下,随即挥了挥手。◎,
“也罢,就算內容一模一样,也得先打开一观,小宗伯,劳烦你将这信念给大司徒、大司马听听,让他们知道西鄙现在怎样了!”
孔丘应诺,接过寺人手中那封楮⽪纸写就的信件。
在大礼议后,实惠而使用方便的纸张在识字率较⾼的鲁国渐渐走俏,孔丘也习惯了用这物件书写,开始与竹简并用。这份书信的纸质⼊手光滑,比自己在宗伯署用的还要好些,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內容。
拆开了上面密封的玄鸟花纹印章加盖的红漆后,映⼊眼帘的是漂亮而规整的黑⾊篆字。孔丘知道,这是弟子公西华的笔迹。
想起那个年轻的知礼弟子,少时跟着他亦步亦趋学习仪礼、雅言,诗书的模样,孔丘卷须后不由露出了淡淡的笑,一晃眼十多年,自己的弟子们大多都开始步⼊仕途了,学而优,则仕。
公西⾚喜好享乐,偏爱轻裘肥马,他看似随

任意,实则执拗得很。上次就是他一直坚持不该废弃竹简,如今果然证明了他是对的,纸张虽好,却尚不⾜以完全取代简牍。
据孔丘对赵无恤的观察,此子有好的一面,那便是对民众极其仁德,他取消殉葬。领地的轻徭薄赋程度让孔丘也自叹不如。
但他却也有恶的一面,或许是受其⽗赵鞅影响。行事不择手段,好用谋。有偏到穷兵黩武、严刑峻法错误道路上去的倾向,而且过于依赖工匠巧技。纸张这等能推广教化的自然可以,但瓷器、侈靡之术等,多是耗费民力的无用之物。
最重要的,虽然赵无恤表现得彬彬有礼,但孔子在他那双刻意低垂的眼睛里,看不到对君威的无条件崇敬,还有对礼法的无条件尊从!
“有子贡、子有、子华在⾝边辅佐,或许能规正他一二吧?”
但这三位弟子。都不是孔子最満意的,他对他们的评价虽然很⾼,但却都加了一句“不知其仁也”
孔丘一边想着,一边展开书信,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念道:“下臣赵无恤泣⾎再拜言…”
“果然是求援!”
如此凄烈的开头,让鲁侯、柳下季一脸凝重。季孙斯和叔孙州仇则对视一眼,心中暗暗发笑,却一点相助的心思都没有。
孔丘叹了口气,赵小司这次要遭大难了。他恐怕已经急红了眼吧,希望冉求,公西⾚能帮上他的忙。
他继续念道:“齐人滑寇,治兵于济南。

侵掠鲁国。自齐桓、庄公战于长勺,齐人但凡发难,必先争西鄙。曾攻汶

,占济西。三夺郓城,幸有周公之灵庇护。终不能守。此处与卫、曹连壤,控濮、济、汶三⽔之津要,舟车四通,乃扼守鲁国西门之噤喉,其于鲁国而言,如宮室之砥柱。”
“齐师在东阿、平

处多有调动,旦夕可至。吾等盼三卿帅左师、右师来援,如儿孤之盼望⽗⺟,久旱之盼甘霖,然终无回音。士大夫与民众惶恐云,‘君上弃我焉?’有齐人细作亦云:‘不如早⽇降齐’…”
“西鄙若失,鲁国之半去矣,则齐人便可深⼊长驱,曲⾩必危!”
西鲁各邑的绝望,一旦有失的危险,赵无恤一一道来,可谓是苦口婆心了。
但没用,这些事情他又不是没提及过,但没了強势的

虎,鲁国仿佛连脊梁骨都被菗走了。三桓对齐师避恐不及,哪里还愿去“地平土沃,无大川名山之阻,而转输所经,常为南北孔道”的西鄙低地和齐人决战?
孔丘心里愤愤然,他对三桓的不満也到了“是可忍孰不可忍”的程度了,只想将这书信甩给他们自己看,但当眼睛撇到下面的內容时,却不由自主的读了下去。
“下臣无恤,愿临危受命,力挽狂澜于既倒。临危受命之时…西鲁有大邑郓城、须句,中邑甄、廪丘、范、秦、中都,小邑郿、⾼鱼。十万民众,胜兵万余,若能合而为一,则齐人可御,西鲁可保…”
当孔丘抑扬顿挫的声音读完着一段后,朝堂中一片寂静。
“联防?”
“西鲁互保?”
季孙斯和叔孙州仇设想过赵无恤的提议,但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內容。
接下来,赵无恤再度请求鲁侯和三桓派兵支援西鄙,同时再次声明西鄙诸大夫被

无奈,请将这次联防合法化,允许诸大夫在廪丘相会,莅盟!
季孙斯惊得手指颤抖:“他,他竟想以大夫之位主盟?”他仿佛想起上次在五⽗之衢,被

虎

着结盟的事情来。
比起翻阅时竹片碰撞哗啦作响的竹简来说,信纸不重,一点不重。但不知为何,孔丘能感受到其中的重量,庒得鲁国这艘漏洞百出的破船微微一沉的分量!
…
叔孙州仇的职守是大司马,掌管军务,他愣了半响后才说道:“君上,绝不能答应!”
鲁侯最初时也比较震惊,但随即露出了苦涩的笑。
“这是现如今唯一一份提出如何在西鄙防御齐军的进言,虽然有些不妥,但大司马可否有更好的建议?亦或是愿意帅叔孙氏的半军族兵去履行职责?”
叔孙州仇顿时哑火了。
赵无恤此举,其实心系西鄙安危的鲁侯和孔丘、柳下季都是可以理解的,连续的求援无果后,若是不做出点反应来,那就不是赵无恤的

格了…
只是孔丘觉得,将西鄙的兵事全然推到一个晋国卿子⾝上是极不负责行为。是主政者之聇。可若是坐视大夫主盟,那便是在践踏君权。将上升到全鲁之聇了!
君辱臣忧,但他既然拿不出更好的防御之法。那就无法阻止赵无恤和其他诸邑的大夫“相濡以沫”若是鲁城既不派援兵,还从中阻扰,那真就是在

西鄙降齐了。
季孙斯接过书信扫了一遍,目光停留在了信的末尾:“赵小司寇竟让各自为政的大夫们联合了起来,共同上书,瞧着些整齐的署名,简直就是在

吾等就范!”
除却没有署名的须句大夫外,其余八邑四大夫,邑宰二人。包括孔丘的弟子宰予在內,已经在齐人庒力下纠合成了一个以赵无恤为首的政治军事联盟,十万民众,胜兵近万,⾜以让三桓心生恐惧。
而且孔丘从信中看出,这份建言,只是一个事后的补充:“赵小司寇说事急从权,他主持的西鲁联防之会,不⽇便将在廪丘举行。大夫们都会到,若是今⽇君上便发出册书,或许还能赶在歃⾎前送达…”
这话里的暗示与威胁之意十分明确,现在的情况是。无论三桓愿意与否,都无法阻止西鲁的联合御敌。这份奏书,其实只是给鲁侯、三桓的一个台阶。让他们追加委任赵无恤,为这次行为套上一件合乎礼法的外⾐罢了。
鲁国的三桓天生具有妥协

。说⽩了就是欺软怕硬,敢欺负傀儡鲁侯。欺负莒、邾、杞等若于自己的小邦,对強大的晋、楚则极尽跪

只能,对齐国也是怕得要命。
所以在赵无恤假意求援时,三桓摆⾜了架子,等到他携西鄙诸大夫的联合之威,在信中锋芒毕露时,季氏和叔孙氏竟然怂了。
“要是吾等不答应,那他们也会按照这想法走下去,只怕到时候,局面将会彻底失控,鲁城号令再也无法进⼊西鄙…”
负责鲁国对外

往的柳下季也补充道:“若是起了战事,晋国不会坐视不理,六卿巴不得鲁国能挡住齐人的进攻。其国內有赵卿⼲涉,一定是会支持这场西鲁联防。”
如此,结合国內国外的情势,西鲁的联合已经是大势所趋,由不得他们不乐意了。
何况前年在五⽗之衢,鲁侯和三桓还被

虎

着盟会,那可是陪臣主盟诸侯、卿大夫,与之相比,赵无恤这大夫主大夫之盟又算得了什么?
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,鲁侯和季氏、叔孙氏勉強承认了赵无恤这次行为的合乎礼法,好挽回西鄙自搞一套带来的影响,让他们联合

敌,总比让齐人攻进来要好。
在尘埃落定后,孔丘走出朝堂,看着鲁城上方

暗的天空,他在心里暗暗说了一句话:“天下无道,礼乐征伐自大夫出,希五世不失矣!”
…
与此同时,“先斩后奏”的诸大夫盟会也已经开始了,以赵无恤为主盟者,秦邑大夫,⾼鱼大夫,范邑大夫,中都宰宰予,郿邑宰全部到齐。
这几个邑基本是两千室、千室的中邑小邑,各自人口一万左右,总计五万,能各自出一个旅的兵卒就不错了,合起来也就胜兵两三千。加上赵无恤这边的四千,勉強能凑出近六七千人,有半军之众。
若是合理安置在边境关隘险要之处,由赵无恤的人协调布防,是可以抵御齐军一军偏师进攻的。
但,大夫们也有些忐忑,投靠军力強盛的赵无恤不失为自保之法,但,他真的能拿出御敌之策来么?
赵无恤今⽇戴着⾼冠,着玄端朝服,看上去威严无比,他被众人簇拥在中间,指着地图部署道:
“大野泽在北面的须句、郿邑处有大片遗存,如今雨季刚过不久,济⽔、濮⽔流经,所以极其泥泞,而且丛林灌木密集,只有几条狭窄的堤道可以行军,离开⼲燥的涂道数里便无法下脚扎营。这便是此次吾等抵御齐军的东部防线,由雨⽔和湖沼造就的天险!”(未完待续。。)
ps:感谢书友九天炎羽,czdxh042408,yyajy2304,神幻界的打赏!感谢各位的月票!
求收蔵,求推荐,求订阅,求月票!
m.KedUx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