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残明 下章
第十二节 点将
  
 岳州营要缩编,谭啸早有思想准备。

 这是有言在先的事情,早在楚军成立之初,汪克凡就明确宣布,那支‮队部‬打残了,就必须进行缩编。

 骑兵因为作战方式较为灵活,可以容忍一定的减员缺员,步兵却要结阵而战,火兵和弓箭手也要通过密集队形提⾼命中率,所以步兵营缺员过多的话,在结阵列队的时候会发生混…哪怕勉強完成结阵列队,也会因为队形稀疏散,导致战斗力大幅降低。

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步兵伤亡超过一定比例后,必然会发生崩溃。

 只要补位的速度跟不上消耗,阵型就会发生松动,阵型松动后,战斗力也随之大幅下降,伤亡迅速增加。刚才还是势均力敌的战斗,形势突然间恶化,哪怕最勇敢的士兵,也会产生“顶不住了”的想法,转⾝逃跑。

 岳州营这次伤亡了三千人,已经撑不起三个小营的编制,全营上下都知道要缩编了,没有出现太大的抵触情绪…缩编其实不要紧,只要岳州营的编制还在,将来打两个胜仗,再扩编成三个小营也不难。

 “云台不用担心,只能升官不能降么?我的兵还没那么娇贵,再说我这次都降成了副将,他们没人敢发牢的。”谭啸轻轻叹口气,说道:“这其实是一件好事,岳州营是该好好锤炼一下,我把他们惯得不像样啦…”

 “慈不掌兵,带兵要记着恩威并施,先威而后恩…你骨子里是个豪慡仗义的情中人,细节上就失于严谨,对平常人来说这也不算什么⽑病,领兵为将却是大忌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…”

 谭啸这种格,在生活中是个很好的朋友,作为一军主将却不太合适。汪克凡推心置腹,对他的缺点毫不讳言。吃一堑长一智。岳州营这次吃了大亏,对谭啸的触动很大,这个跟头不会⽩摔。

 不只是谭啸,楚军其他⾼级将领的⾝上,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。

 汪晟稳重细致,却稍欠才华,加⼊楚军这几年来,军事指挥能力一点点提⾼。暂时只能算中上⽔平,长于治军管理,短于奇谋应变…他的格注定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,假以时⽇应该会成为一代名将,但在这之前,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。

 周国栋治军严格,作战勇猛,却格外露,清⾼自傲,还有一股书生气的偏执。将为兵之魂。他的通山营也非常骄傲,恭义营老大,他们通山营就是‮二老‬。和其他‮队部‬的矛盾最多。

 吕仁青打仗会动脑子,指挥作战的时候,经常有一些惊的神来之笔,他因为出⾝贫寒,能和士兵同甘共苦,深受蒲圻营官兵爱戴,但他心眼有点小,缺乏全局观念,有时候还爱冲动。不够沉稳和深刻。

 滕双林人情练达,考虑问题比较全面。算是楚军中的第一智将,最擅长抓敌人的弱点。打仗的时候从来不吃亏,只是算盘打得过精,在关键时刻少了一股子冲劲,少了一股拼命的狠劲,通城营这支‮队部‬,总觉得韧有些不⾜。

 张家⽟文武全才,经文、诗词、书画、剑击等等,君子六艺样样精通,中过进士,又结广阔,江湖草莽无不敬服,在广东拉起一支一万多人的义兵,充分说明了他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。但是加⼊楚军后,东莞营一直没有打过‮立独‬的硬仗,张家⽟的军事经验还嫌不⾜,实战指挥能力也有待提⾼。

 王鼎出⾝官宦世家,早年中过举人,经过这几年在军旅中的戎马生涯,他说话办事都变得耝犷了很多,但是骨子里仍然是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,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。在楚军的⾼级将领中,王鼎的军事⽔平相对最差,主要负责吉安营的管理,指挥作战的时候基本上都依赖顾宗福。

 顾宗福是九边老将,经验丰富,打仗的时候完全可以独当一面,有什么任务给他都能放心。但是他在大明官军里呆的久了,⾝上沾染了不少军阀习气,加上他是一个天生的臭嘴巴,在楚军⾼级将领中人缘很不好,只有豪慡仗义的谭啸和他的关系还不错。

 总的来说,楚军老八营的⾼级将领中,步兵营的几位主将还缺乏经验,显得有些稚嫰,⾝上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,反倒是两个骑兵营的主将好一些…帖兆荣长期担任中低层军官,加⼊楚军后心态摆得很正,汪猛年纪虽轻,但也是农民军里久经沙场的骁将,他们两个,把西骑营和江骑营都带的不错。

 谭啸和周国栋等人也知道自己缺乏经验,一直比较努力,一直在成长和提⾼,但是楚军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,不断出现新的挑战,他们成长的速度有点跟不上,在长期和⾼強度的庒力下,⾝上有什么缺点,都被成倍的放大出来。

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,汪克凡起兵的时候条件有限,就像样板戏《沙家浜》里的胡传魁,“老子的队伍刚开张,十几个人,七八条。”手下没有现成的⾼素质人才,只能拉起这样一套班底…汪晟他们几个原本都不懂军事,半路出家,秀才带兵,虽然经过四五年的锻炼,他们的能力⽔平提⾼了不少,但和真正的良将相比,还有一定的差距。

 借着南昌会战的教训,汪克凡和他们几个一一谈心。

 谈心是开放式的,除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之外,还有战友、朋友之间诚挚的流,话题涉及的范围很广,往往随兴所至,气氛亲切而真诚。除了‮队部‬建设等军事问题,当前抗清形势、国计民生,朝廷政局、“土改”新政、人物风评、乃至于他们的个人问题…都在谈话范围之內。

 对于他们的缺点,汪克凡无不谆谆告诫,务必加以改正。

 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,不一定是惊世绝的军事天才,综合素质才最重要,情商智商和各方面能力都不能有明显的短板。和闯营的将领相比,他们虽然还嫰了些,但是可塑更強,成长提⾼的空间更大。

 讨论国计民生等政治问题,是为了统一思想。

 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,格上的冲突比较低端,容易解决,利益上的冲突相对复杂,但也可以进行协调,互谅互让,唯有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上的冲突无法调和,一旦发生矛盾,就必然出现决裂。

 汪克凡不是什么忠臣孝子,而且已经越走越远,楚军是他最大的依仗和本,尤其是嫡系的楚军老八营,必须对他绝对忠诚…随着楚军和楚勋集团的发展,楚军⾼级将领的地位越来越⾼,权力越来越大,除了恩威并施的御下之道,汪克凡还要尽量统一他们的思想观念,大家志同道合,为共同的目标奋斗,才能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集体。

 除了公事以为,汪克凡对他们的个人问题也非常关心。

 滕双林的⺟亲刚刚去世,吕仁青的⽗⺟也年老多病,汪猛过年的时候才成亲,其他人大多数还是光

 楚军这几年南征北战,各营主将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几次,基本上还没成亲,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,在这个年代却是标准的大龄青年…不仅是谭啸这些⾼级将领,楚军中的老兵也都存在这个问题,楚军老八营四万多人,有三万人还在打光

 好几万士兵暂时顾不上,谭啸他们几个却必须关心一下…

 谈的最多的,还是近在眼前的东征。

 这次东征虽然是机不可失,但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困难。

 楚军连打了几场大仗,虽然有两个多月的休整期,但是刚补充的新兵还没有形成战斗力,各种军械物资也不太够,再留下一部分‮队部‬看家,就不能全军出动。

 兵力不⾜还在其次,最⿇烦的是后勤补给问题。进攻战和防御战完全不同,离开自己的主场后,筹集军粮的难度大了许多,伤兵安置也是一个大⿇烦,按照汪克凡的计划,楚军要转战南直隶和浙江,千里奔袭杭州,漫长的补给线随时可能被敌人切断。

 地形不通不便,也是必须考虑到的困难。和到处都是山区的江西不同,南直隶和浙江北部基本上都是平原⽔乡,楚军没有太多进退腾挪的余地,万一打个败仗,被堵在长江和太湖之间的⽔网地区里,楚军哪怕战斗力再強,也会出现一定的风险。

 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进⼊清军占领区后,执行何种敌我政策,如何对待占领区的百姓士绅,如何处置汉奷和战俘…

 经过一场场讨论和研究,楚军的作战计划终于成型,汪克凡以东征提督的名义,召集金声桓、万元吉和湖广、广东方面的代表,做战前部署会议。

 隆武朝廷也派来了两支‮队部‬助战,一支是陈邦傅的一万广西兵,另一支是赵印选和胡一清的五千滇军,隆武帝还派来一位重臣,原任广东巡抚汤来贺,担任东征作战的监军。

  。。。   M.keDuXs.CC
上章 残明 下章